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昏君补考,从北宋开始在线阅读 - 第35章 毒计

第35章 毒计

    国内不肃静,周边的敌国也开始兴风作浪。

    诚心归顺隋朝的突厥启民可汗去世后,杨广立其子咄吉为始毕可汗。

    这小子比他父亲有野心,继位后就致力于发展自身实力,从一开始就另有心思。

    恰好高句丽方面找上了他。

    两方狼狈为奸,一起开始对隋朝形成威胁。

    不过始毕可汗目前的实力还不足,只是口头答应协助高句丽,暂时没有具体动作。

    杨广不是没有感受到目前的内忧外患,但他确实没有太好的办法。

    他也曾写信问过傅斯年该如何应对,同样没得到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只说让他韬光养晦、徐徐图之。

    说白了就是忍。

    不过傅斯年倒是给了个缓解的办法,让杨广收拢世家门阀的私军,派到辽东来建功立业。

    所以,就有了杨广征发百万大军的旨意。

    其实选来选去,真正派往辽东的军兵,都是那些名义上是朝廷、实际是贵族私军的人。

    起初贵族们还没在意,以为派自己人领兵就可以,谁知派出去的军队都如石沉大海。

    而回来的军队也不复当初建制,辽东战场就好像个搅拌机,把所有贵族的私军都打乱了。

    利益受损,贵族们当然不干,开始想办法应对。

    转来转去,主意竟打到了北庭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担负着防御突厥的重任,继任的大都护张须陀自认没有傅斯年的本事,向朝廷申请增加驻军,如今规模已有二十万。

    他训练士兵的模式都是学自傅斯年,所以也十分有战力,仍旧冠以赤狼军之名。

    贵族们一直以来都对这支强军垂涎三尺,但杨广捂的非常紧,北庭上下又都是赤狼军一系的,贵族们一直没得逞。

    如今的情况却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有人带头提出:

    既然辽东战线吃紧,就应该调最精锐的军队去增援。

    赤狼军战力卓绝,正是最合适的选择。

    还说突厥多年没了声息,必定是被打怕了,只要换成关内的军队守卫北庭即可。

    几番试探,最终互相妥协,赤狼军调了一半回来拱卫京师,京师守军赴辽东,北庭守军由门阀掌握的军队补齐。

    如此,北庭都护府就成了门阀的势力范围,连北庭都护也换人了。

    此时开隋功臣早已先后去世,除傅斯年外,战功和能力最突出的要数宇文述,就是宇文化及他爹!

    宇文化及虽然野心勃勃,而且最后还弄死了杨广,但他爹跟他确实不一样,对杨广十分忠心,而且会来事儿,杨广很信任他。

    宇文述之下,论那就是两人并列:鱼俱罗和张须陀。

    两人一个是已故司徒杨素的头号大将,一个是西凉王傅斯年着力培养,都是军事能力卓绝的将才。

    杨广在北庭的问题上做出了妥协,为了补偿张须陀,令其为左武卫大将军,领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

    经过这一些列调整,各部队换防完毕时,大隋的基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松动。

    一方面是宛如无底洞似的辽东。

    没亲眼见过的人是不会知道前线的情势有多严峻。

    在世家门阀的有意散播下,国内传言四起,都说边境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尸鬼,就是皇帝好大喜功,想要征服高句丽。

    只不过西凉王年事已高,不复当年之勇,前方战事节节失利。

    另一方面,突厥自身逐渐完成了整合,毕始可汗不时袭扰边界,渐渐对隋朝动了歪心思。

    特别是经过几次试探后,发现新任的都护远比不上前两任,野心就更加膨胀。

    经过开运河、迁都、建长城、征发百万大军这些举措,隋朝的国力被大大消耗。

    因为有傅斯年的干预,还远未达到历史上那种透支程度,并不会引起大规模暴乱。

    可这世上最难测的就是人心,有的人为了实现野心,不但抛弃了仁义道德,甚至连做人的底线也没有了。

    楚国公府,刚刚升任礼部尚书的杨玄感,正在与几个弟弟商议大事。

    老三杨玄挺是武将,性子最急,直接道:“如今朝纲紊乱,杨广眼看一天比一天爱猜忌。当年逼得爹早早致仕,最后郁郁而终,如今对我们弘农杨氏也是倍加提防,我看早晚要对我等下手。不如趁他病要他命,我们先反他娘的!”

    叔父杨慎(不是那位明朝大才子)闻言抬手制止:“休要妄言!朝臣之心还是一致的,大隋并没有垮台的迹象,不可胡来!”

    老二杨玄纵出言道:“大哥爱重文学,四海知名之士,大多到他门下效力,名望早已养成。我杨氏累代尊贵显赫,有大名于天下,朝中文武百官,由多是父亲手下的将吏,其实已具备登顶的条件。”

    “但想以直接起兵的方式,目前来看绝无可能成功。不论是宇文述、张须陀,还是远在辽东的傅斯年,都是皇帝的铁杆支持者,实话说,以杨氏目前的实力,不是任何一人的对手。”

    “我们应该等个合适的机会,先废掉杨广,之后换他弟弟继位,我们杨氏可以趁机掌控朝政,剪除反对势力。若条件成熟,再一举夺取江山!”

    四弟杨玄奖补充道:“我们还可以找几家大姓作为帮手!若能说动宇文阀,将宇文述争取过来,那将是一大助力。”

    杨慎摇摇头:“以我对此人的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他目前权柄渐重,是不会被我们开出的条件打动的。”

    杨玄感同意这个说法:“叔父说的有理,好在宇文述岁数也不小了,我们尽可以等等看。倒是二弟所说的机会,却从何处寻觅?”

    杨玄纵阴毒一笑:“自然是等天下大乱,而且机会就在眼前!”

    他稍稍卖了个关子,就将计划和盘托出:“目前隋朝仍然没有乱,其根源竟还在傅斯年那!”

    “一者,他死死守住了辽东,不论是契丹人还是高句丽人,都不得越雷池一步,他统兵的能力确实可怖。”

    “再者,其人竟然还懂民生,不知道从哪弄来的那些良种,产量极高,从根本上稳定了天下的局势。”

    杨玄感听到这眼睛一亮:“你是说……”王北刁的昏君补考,从北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