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北宋大相公在线阅读 - 第三百八十八章 报告喜讯

第三百八十八章 报告喜讯

    “看,我的名字,我考上了,我进殿试了!”

    “我也进了。走,咱们找个地方喝酒去,庆祝一下。”

    显然,在现在这个重文轻武的时代,能够从会试当中脱颖而出进入到殿试,那就跟现代通过了国考是一样的心情。虽说进到殿试当中的人也并非是全部能够成为进士。但是,基本上录取率也能达到个百分之七八十。只要自己不在殿前失仪,说错话,应该都是没什么问题的。

    当然了,城墙下面聚集了无数的考生,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对自己的能力十分有信心但是没有考上,还有心中抱着侥幸心理的考生存在的。

    他们的结局,自然就和通过考试的形成了鲜明对比了,那些人都去吃香喝辣,基本上都想要今天大吃一顿来庆祝。而这些落榜者,基本上就是灰溜溜、失魂落魄的走在街上,准备回到客栈收拾行李离开汴梁了。

    陆垚这边,在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榜单上之后,也就懒得再去看都有谁的名字出现在这皇榜之上。相比之下,他还是更乐意于看这些学子们不同的表情反应,可以说,应试教育算得上是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的我国的核心录取人才的方法了。然而,这些落榜者,真的是他们的能力不行么?或者说,如果让他们做了官,当真就会比那些名列前茅的人要差么?陆垚觉得未必。

    科举制度是隋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为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而产生的。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行政机构。而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转,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去充实它。隋朝之前采用的“察举”、“任子”、“纳资”及“九品中正”等一系列选士制度此时也充分暴露了它们的弊端,例如隋之前的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将选人的大权掌握在地方中正官的手中,仕途完全为豪门所垄断,非常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也加深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广大下层知识分子渴望打破此种局面,跻身上层,参与政治,分享权力。因此,科举制的产生正是为了选拔大量人才,将选才的权利收归中央,解决官吏缺乏,同时缓解阶级矛盾而产生的。

    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都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科举制度与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选“士”制度,一旦选士成功,被选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前景都会得到明显的改变。因此尽管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都有一套十分完备的考试制度,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客观公正,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蕴含着极不公正的一面。

    一方面试题本身的僵化、腐化,考试内容的死板、冷僻,并不能真实综合地反映人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评分时的主观随意性或是机械教条主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考试的客观性。同时由于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考试的内容都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学校教学的安排又是围绕着科举制和应试来进行的,结果便导致了学校教育中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学习风气日盛,广大知识分子终日埋头于书卷,不注重研究实际问题,只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甚至忽视实践活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窒息了思想的活力。另外由于竞争十分激烈,为了跃龙门而出人头地,不少人便不择手段地通关节,走后门,寄希望于徇私舞弊,甚至出卖自己的人格,良知。所有这些都背离了科举和应试的初衷。原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反过来又严重地制约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都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科举制度与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选“士”制度,一旦选士成功,被选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前景都会得到明显的改变。因此尽管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都有一套十分完备的考试制度,表面上

    看起来似乎是客观公正,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蕴含着极不公正的一面。

    一方面试题本身的僵化、腐化,考试内容的死板、冷僻,并不能真实综合地反映人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评分时的主观随意性或是机械教条主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考试的客观性。同时由于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考试的内容都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学校教学的安排又是围绕着科举制和应试来进行的,结果便导致了学校教育中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学习风气日盛,广大知识分子终日埋头于书卷,不注重研究实际问题,只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甚至忽视实践活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窒息了思想的活力。另外由于竞争十分激烈,为了跃龙门而出人头地,不少人便不择手段地通关节,走后门,寄希望于徇私舞弊,甚至出卖自己的人格,良知。所有这些都背离了科举和应试的初衷。原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反过来又严重地制约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陆垚想到这里不由得叹了口气,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要考试的,这一点不会因为他从现代穿越到了古代而发生改变,自己只能去接受。而且,这一点,应该说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苏轼和苏辙以及新认识的曾巩,也都在榜单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他们三个人的反应比起平淡的陆垚要显得激动得多。本来,陆垚觉得作为豪放派诗人的苏轼,对这种事情应该也跟自己一样,看得很淡定,或者说,这三位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对于这一个小小的考试应该不会放在心上才对。

    显然,陆垚错误估计了科举考试对于每一个考生的重要性,就算是苏轼他们也不例外。即便他们能写出不少的诗词来,这百姓们也都把他们叫做大才子,但是一旦他们知道这大才子最后竟然都没有能够进入殿试,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宋代重文轻武,对于科举更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是全国上下的第一要务,即便是苏轼和苏辙还有曾巩再怎么对自己在考场上的发挥有信心,但是在没见到榜上有名的时候,也是会有些紧张。

    当然了,在看到自己名字后,三个人在离开的路上也是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兴奋。其中,喜怒形于色的苏辙表现得最为兴奋,他已经开始猜测起赵祯会在殿试当中问他什么问题了。看到他的反应,陆垚倒是笑了一下,要知道,当年就是苏辙在殿试的时候面对仁宗的提问不卑不亢,甚至是说出了仁宗作为皇帝的一些问题所在,这件事情后来成为了经典故事流传下去。

    苏轼和曾巩自然也是非常高兴,虽说不像苏辙那样程度激烈,但是二人也应该是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

    几个人都不是喜欢热闹大场面的人,特别是这么嘈杂的内外城交界处,于是四人可以说是看完成绩之后第一时间就离开了那里。

    路上,曾巩问道:“小陆大人,我看你刚才看到自己的成绩,似乎早就有预料会榜上有名,所以十分平静,没看出来你有多开心的样子。”

    苏轼在一旁说道:“这种考试对他来说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情,他早就胸有成竹了,自然是内心没什么波澜的,不像你我,看到自己名字的时候还那么开心。”

    苏辙这边虽说十分高兴,不过他倒是唯一一个看到陆垚刚才叹气样子的人,于是问道:“不过,我看陆兄刚才叹气又是为何?”

    陆垚心说总不能跟你们说这考试非常不好吧。于是只能苦笑一声说道:“这榜上只有名字没有分数,而且这只不过是通知咱们进了殿试,至于能不能最后高中,还不一定呢。”

    三人一听,也是纷纷点头,显然,陆垚要比他们考虑问题长远的多。

    几人进到了内城当中,他们到了苏轼所在的寺庙,棠溪早就将马车开过来等着几人了。苏轼提议想要去酒中仙喝上一杯庆祝,曾巩和苏辙都同意,不过陆垚这边还有事情要做,于是几个人相约先各回各家,中午的时候再去到酒中仙一聚,那三人见陆垚有事,也就都同意了,而曾巩则表示,他跟着苏轼苏辙就在这寺庙待上一会,等中午跟着他们一同去到酒中仙就是。陆垚也不多做挽留,接着便上了马车离开了。

    “公子,可是要先回府,把这个消息告诉给老爷和夫人?”棠溪得知陆垚成绩,也是十分开心,立刻询问道。

    车内的陆垚看样子倒是不怎么着急,说道:“比起我爹,应该还有人很想知道我这次的成绩。这样,你且将马车开到韩府门口,我先去一趟韩府,韩永合大人才是最关心我这次成绩的人。”

    陆垚这话说的不错,比起陆盱来说,韩永合对于他的成绩应该说是更加关心才对。

    自太宗朝起,朝廷便取消了科举考试中对门第的限制,广大有学识的寒门士子不必再受身份的地位的限制,皆可凭借真才实学入仕为官,到景德元年,还取消了请托行卷,废除了举荐制度的残余,此后,真宗一朝又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至此,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科举制度日臻成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读书人在统治者的因势利导下纷纷投入到科举考试之中。

    科举考试与学习教育相辅相成,科举取士人数的不断增多,会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科举时代,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官学的学生都期望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因而科举考试便自然而然成为了当时学校教育强有力的指挥棒,极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操纵着中央与地方学校的发展方向。两宋学校教育尤其发达,书院遍布天下,"取士不问家世"的社会风气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天下士子入学读书,科举出仕的积极性。

    官学作为作为最正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构,所教授的内容基本上以传统儒家经典为主,即学生们主要学习的是"四书五经",但这与当时科举考试所考查的要点并不能做到十足的贴合。就以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为例,据《宋史》的介绍,为"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在全部试题中,起首要决定性作用当属诗赋,更有甚者如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认为当时是"以诗赋进退,不考文论",可见当时诗赋在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但与此同时,只教学生"分习五经"的官学学习内容就显得与科举考试格格不入,对于众多读书人而言,官学教育从功利的角度而言意义不大,因而他们到学校进行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则"无一二十人听讲者",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官学教育的影响由此便可见一斑。

    在宋初,受到统治者以文治国思想的影响,重科举而轻官学的思想在整个社会大行其道。到了宋中期,随着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朝廷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科举制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与此同时,为了能更好的适应考试的需要,宋朝廷开始对官学教育的内容进行改革,加入了与现实相关的诗赋与策论。正是对官学教育一次次的变革,使得官学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焕发生机,甚至还短暂的将科举取而代之。科举制对官学教育的影响绝不是单方面的,他们二者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关系。

    正因为科举在这个时代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才会被所有官员们所重视起来,特别是韩永合这样身居高位的高官。别的不说,之前的时候,他就曾经因为陆垚不能保证最后高中而打算改一下陆垚和韩韫玉的婚期,后来还是在陆垚的劝说下,才同意先将婚事给定下来。

    所以,不管陆垚这段时间做了什么样的表现,就算是他现在已经在朝堂之上有了个虚职,但是在韩永合眼中,他就算是腰缠万贯,也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这样他才好跟自己的同僚们好好介绍一下自己的这个女婿。

    对于韩永合的这种思想陆垚早就已经司空见惯了,所以,这不是成绩一公布,他就想着第一时间去到韩府跟韩永合说一下,也算是给他吃个定心丸。毕竟现在距离殿试还有一段日子,不管怎么说,能进到殿试就已经可以了,毕竟韩永合应该也清楚,以陆垚的能力,应该是不会从殿试中落选才对。

    马车在韩府门口停了下来,算着时间,如果今天早朝进行的快,韩永合此时已经在府上了。

    当然,这同时也说明陆盱那边也应该已经回到了家中。于是,陆垚敲门,询问了一下韩府的管家,得知韩永合与韩文远都在正厅内的时候,陆垚便让棠溪回府,将自己的成绩告诉给父亲陆盱听。

    而陆垚自己这边,则是随着韩府的管家进到了府上。

    此时的韩永合与韩文远正处在正厅当中,韩永合正在来回踱步,韩文远从父亲的脸上看出了一丝紧张的神情,这种表情可不轻易从韩永合的脸上流露出来。显然,这次就算是韩永合,也在为科举考试的成绩而担心。虽说对于陆垚的能力,他们父子两个人是没什么质疑的,但是到了真正公布分数的时候,韩永合却也是担心了起来。

    如果真的陆垚连会试都没有通过,那他们韩府这么多天准备的婚事,是不是就要取消了,不然的话是会受到其他官场上官员们的嘲笑的。

    “爹,我觉得陆垚应该没问题,他的能力非常突出,对于这种考试更应该是准备充足才是。”韩文远在一旁安慰着韩永合。

    然而,韩永合的面色却是没有缓和下来,说道:“我之前跟陆垚说的时候,这家伙跟我说,他对于会试没怎么准备就去参加考试了,看样子是不怎么重视这次考试,她可不是准备充足。”

    父子二人正聊着,管家这边就把陆垚给带了过来。

    韩永合见了陆垚,倒也是没有着急询问陆垚考试的结果,反倒是先打量一番,陆垚知道,他是想从自己的表情当中得知自己这次考试的成绩。

    一旁的韩文远倒是实在,毕竟,自己跟父亲对于陆垚的这次考试成绩都是十分关注,因为关系到两家联姻的事情。

    所以,韩文远率先开口,说道:“陆兄,今天是放榜日,你可知道自己的成绩了?”

    陆垚点点头,说道:“刚才跟苏轼和苏辙一同去城墙下面看了皇榜,之后第一时间我就来了这里,连我自己家都没回去,而是让棠溪回去报信了。”

    “考得怎样?”韩永合看了眼陆垚,说道。

    陆垚笑着说道:“分数倒是不知道,不过名字我倒是看到了。”

    这话的意思已经十分明显,谁都知道这会试的榜单是不会有分数的,只会公布能够进入到殿试当中的人的名字,陆垚说这话的意思就是他成功通过了会试进入到了殿试之中。虽说不知道陆垚卷面真正的水平是怎么样的,但是只要殿试当中发挥出色,一样是可以取得一个非常好的成绩的。

    听到陆垚这么说,韩永合也算是放心了,他也不想这个婚事出现什么意外,政治嗅觉敏锐的他早就已经想到,以陆垚现在跟皇上之间的关系,要说通过不了殿试,那可能性基本为零。自己之前已经答应了陆垚,能够最后通过殿试就可以,自己这婚事就不会受到什么人的排挤了。

    当然,韩永合现在还不知道,陆垚在婚事之前要做的那件大事,如果他知道的话,说不定现在是绝对不允许韩韫玉嫁给陆垚的。

    “通过了便好,我对你在殿试当中的发挥,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毕竟你深得皇上信任。”韩永合想了想,说道。

    陆垚点点头,其实他今天之所以到韩府来,除了跟韩永合说自己的成绩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向韩永合打听打听之前殿试的时候皇上都大多会问一些什么问题。这个事情,自己的父亲陆盱掌管钱财,对于这方面不怎么了解,而欧阳修作为主考官,陆垚也不能去问他。

    所以,想来想去,也就是韩永合可以私下里告诉自己一些注意事项,而且还不会被其他人知道,毕竟两家都要成为亲家了,自己考的名次高一点,对于韩永合也是非常有利的。

    对于陆垚接下来提出询问的这个态度,韩永合是十分开心的。毕竟陆垚知道成绩之后第一个来的就是韩府。而且,这也是从见到陆垚一来第一次看到陆垚十分虚心请教的样子,本来就十分注重官威的韩永合自然是非常开心,于是也就毫不吝啬的将自己知道的情况跟陆垚说了一下。请下载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听韩永合说完,陆垚对这殿试更加有信心了,看样子,更多考察的是考生的一个临场反应能力,这方面陆垚还是有把握的。思梦语的北宋大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