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戏明在线阅读 - 戏明 第375节

戏明 第375节

    他夸完了,才兴致勃勃给谢迁说起自己听说过的一种美味食物。

    据传这东西常生于松林之下,孕育于松风晨露中,许多人便称呼它为松露。

    松露产量稀少,味道却特别棒,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食材!

    有趣的是,听闻有种母猪特别擅长寻找这种宝贝,所以它在云南一带它又有了一个相当接地气的名字:猪拱菌!

    世人都嫌猪猪脏,却不知这些脏猪猪竟能找到那世间至纯至美之物!

    要是将来他有机会去云南,一定赶着母猪上山找猪拱菌吃!

    谢迁:?????

    有那么一瞬间,谢迁脑海里莫名出现了周经被母猪拱的画面。

    那画面给人的印象过于深刻,以至于久久挥之不去。

    得亏文哥儿是跟他说的,要是这小子跑去跟李东阳讲的话,李东阳肯定得乐不可支地跟周经聊聊猪拱菌的事儿。

    谢迁沉默了一会,对文哥儿说道:“你若是跑去松露面前说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到时候被黜落了可别怪到我和你三先生头上。”

    这完全是这小子自己作的死,跟他们这些当老师的没有半点关系!

    其实文哥儿听谢迁喊的是周经的别号而不是周侍郎,心里大概就有数了。

    有时候人跟人之间关系怎么样,一个称呼就能看出来了。尤其是大明官场这种每个人的心思都弯弯绕绕的地方!

    文哥儿和谢迁闲扯了几句,溜达回家继续安心备考。

    谁是考官不重要,只要没仇就好!

    二月初,文哥儿等人已经走完了印卷流程,专心等着三年一度的会试来临。

    相比于考生,考试官提前两天就入场锁院了。

    除了周经、王鏊两位主考官,还有十四位同考官。

    同考官主要负责接下来的阅卷工作,同样是由翰林院和科部之中选,其中翰林院又占了十一人,科部那几个只是拉过来意思意思地维持科举的公正性而已。

    不然全是翰林院的人,谁看了心里都会犯嘀咕!

    因为需要的同考官甚多,所以像靳贵他们这些翰林院新丁,也有一两个被选过来当苦力。

    会试的阅卷工作比殿试要正经许多,每个考官有单独的经房,理论上来说不能到处走动、相互讨论(实际上是全程走来走去且热烈讨论)。

    其中《诗经》《易经有四个经房(分配四个阅卷官),《书经》有三个经房,《春秋》《礼记》则分别只有两个经房。

    从分配到的经房和阅卷官数量来看,不管是《礼记》还是《春秋》,选考人数都远小于其他三经!

    如果文哥儿知道同考官的名单,肯定是觉得这也眼熟那也眼熟,不过同考官名单事先并不宣布,所以文哥儿一时半会也不知道今年负责阅卷的人到底有谁。

    都快要进考场了,文哥儿也没心思去打听这些。

    他也没有再埋头复习,每日就待在家中跟弟弟妹妹玩耍,找他二哥王守俭下下棋,晚上睡了个饱觉,安安心心地等待开考日到来。

    二月初八考生就要准备入场了。

    由于解额是平均分配到两京十三道去的,要说应届考生(参加了去年乡试的考生),哪怕没人缺考拢共也就一千出头。

    但是考虑到不少往年落第的举子会想继续参加考试,所以算上这些数量巨大的科举回锅肉,每年会试的人数都十分可观!

    所以现在每轮的会试规模已经从开国之初的一千多人变成了三四千人!

    这么多人的安检工作可不就得直接从二月初八开始吗?

    要不然第二天凌晨再开始搜身入场,根本没法做到黎明开始散题!

    考生都这个数量了,考场就不允许闲杂人等来送考了,贡院外围摆上了几道木栅栏,把除了考生以外的亲友与仆从统统隔绝在外。

    文哥儿只能十分乖巧地把装着答卷的考囊挂在脖子上,自己拎着被他亲娘反复检查过的考篮进场。

    考场也是按文渊阁那个“天地玄黄”来安排的号舍。

    文哥儿这次的运气也很不错,没分到什么奇奇怪怪的号舍,而且还被排在东边第一行的天八号,好找得很!

    唯一比较不好的地方可能是很容易被坐在监考台上的考官观察到。

    答题期间随随便便就会被考官围观,刺激!

    兴许是因为全场要容纳将近四千名考生,京师贡院的场地远没有浙江贡院那么宽裕,连号舍都要小一号。

    文哥儿也是对号入座以后才发现这件事。

    幸运的是他年纪还小,个头也小,坐进这号舍里头一点都不觉拥挤。

    勉强也算是早点考试的福利之一了!

    文哥儿找好自己的位置坐定,又把自己的考试用具清点了一遍,又再三确定自己肚子饱饱、膀胱空空,才安安心心等待考试开场。

    天色渐亮,礼部提调官领了考题到贡院中散题,每个考生都陆续拿到主考官昨天刚拟定的题目。

    理论上来说主考官都是本场开考前一天“揭书出题”,来个现出现印现发。

    这时候的考官们已经被锁在贡院里头,照理来说很难对外泄露试题。

    可惜主考官们都是早早知道自己要主持春闱的,往往会提前构思一下入贡院后要出什么,所以泄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有些考官甚至会暗中对自己特别看好的学生透露出题范围,为自己的未来门生争取一个好名次,力求能在大明官场留下一段温暖的师生情谊!

    文哥儿反正是没这个待遇的。

    大概是因为他几个老师对他很有信心!

    随着朝阳初升,他也拿到了簇新簇新的初场试题。

    许是因为刚印出来没多久,到手的考题墨味还十分浓郁。

    好在文哥儿很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要知道当初雕版印刷还没那么成熟,大伙考科举可是要自己抄题的!

    现在朝廷能给你发放考官现编的考题,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得感谢技术的进步!

    文哥儿本来还有点儿小紧张,拿到考题后就彻底放松下来。

    纵观初场七道考题,没有一题是他不会的!

    写就完事!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今天的王九岁!再入考场!

    文哥儿:对哦,我是咸鱼!我不变法!我不养猪!我要去云南撵猪玩!

    大先生微微一笑.jpg

    *

    二更来了!咸咸春间歇性复活.jpg

    *

    注:

    1周经的别号:按照李东阳的文集,他曾写过《松露先生梦怀翰林旧游有诗见寄次韵奉以答之》《松露夀七十再用韵一首》《十一月朔喜雪次韵答周松露亚卿》等诗

    ……可见他们是从翰林院开始的几十年老交情!到周经七十岁都没断绝!

    而且他确实别号松露!

    这些文官!都是一伙的!

    -

    文崽:别号能吃的人,一定不会坏!

    -

    2科举考官安排以及其他考试细节:参考论文《明代乡、会试考试官研究》《明代会试主考官研究》《明代科举防范与惩治作弊制度研究》

    第316章

    文哥儿信心满满地把题答完傍晚依然没请烛,到了交卷时间就不动声色地把卷子交了上去。

    纳卷官倒是个脸生的,不过白天文哥儿一抬头,对上的那一溜全是熟悉面孔!

    在京师考试果然全是熟人。

    这也是没得办法的事谁叫他是在翰林院里长大的翰林院人数有限抽调十几个人出来当同考官,没抽到他爹是因为他爹主动上报说儿子要入场应试!

    至于他二先生杨廷和还有曾经跟他在庶常馆朝夕相处三年的靳贵他们已经算是不那么亲近的了!

    这不都没让李东阳或谢迁当考官吗?

    虽然这是因为谢迁上届已经当过主考官,而李东阳也因为李兆先的关系要回避——但是没安排就是没安排!

    好在杨廷和擅长的是《易经》,不是治《春秋》的不然文哥儿的卷子说不准就要落到他二先生手上了!

    既然谢迁说不要管考场外的事,文哥儿也就真的没有管交完卷就回去好吃好喝好睡,补足了一整天耗掉的精神。

    赵氏不懂考试上的事,小心地没问文哥儿考得怎么样,只仔细地清点文哥儿第二场的考试用具一天得看个三回不然总担心会漏掉什么。

    王家上下也都紧着文哥儿文哥儿补眠时里里外外都静悄悄的连才五六岁的弟弟妹妹都很听话地没嚷嚷着要去找哥哥玩。

    第一场考得那般顺利文哥儿第二场、第三场那是一点都不带紧张的,全程甚至都没抬头看过时不时要瞅他几眼的考官们。

    文哥儿这个考生十分特殊他的年纪实在太小了小到让人难以相信这个年纪的考生会踏入会试考场。

    正是因为他在年龄上颇有争议所以瞅见他被分在东边的天字号号舍的时候大家都忍不住看他两眼——再看他两眼——再再看他两眼。

    这么多双眼睛盯着至少这小孩在考试过程中是没法舞弊的。

    三场考下来,大家都确定这确实是个才思敏捷的孩子。

    要不是《科举成式》规定考生们黄昏纳卷,说不定他的交卷时间还要更早一些!

    不让提前纳卷当然也是为了防止舞弊。

    按照从成化年间延续下来的规定,考生们虽然可以请烛,但是考场只会给已经写好全文草稿的人一支蜡烛!

    也就是说考试延场期间只允许誊抄,不允许没写完的人留下慢慢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