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历史遗忘的角落在线阅读 - 第四章 北国上空的惊雷

第四章 北国上空的惊雷

    说明:在写本章之前,老王有些犹豫,不知有些内容是不是太敏感。思量再三,还是准备写出来。因为,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正视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才是最正确的学史治世的态度,而这个前提,就是让大家全面了解历史。如果以所谓的影响民族团结为由,使很多史实不能见诸于众,这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的主题也不相适应。而且,虽然民族融合的过程难免有铁与血,难免有血雨腥风,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福祸相依,艰难生存于中华大地上的多个民族,正是在这血雨腥风中最终完成了大融合,成为全世界生命力最强的民族,也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是以文化立族而非血缘,犹如大海汇聚江河。这才是我们应该正视,也值得我们去大书特书的正能量。所以,老王决定写出本章,不当之处,请方家们批评指正。

    349年,石虎终于病死,年54岁。

    韩非子提倡抱法、处势、用术,法令多施于“贱民”,死于狱中,仅活了47岁。商鞅铁腕施法、打破礼治,死于车裂,只活了52岁。孔子崇尚仁义礼智信,活了73岁。孟子崇尚民贵君轻,活了84岁。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活了86岁。新中国开国元帅,虽身经万千凄风冷雨,然一心为民,10人中有一半活到了89岁以上。

    信仰与寿命的关系,值得深思。

    只信仰强权和杀戮的石虎,虽身经百战、体健如钢,然戾气冲天、几近疯狂,五脏六腑从未得到过片刻安宁,故只54岁就领了盒饭。

    然而,一代混世魔王自己上了西天,天下却仍未取得片刻安宁。后赵朝野上暗流涌动,各派势力之间暗中角劲,目标都指向一个-皇位。能干的儿子,被石虎自己杀的差不多了,剩下几个儿子及孙子的情况如下:

    1、太子石世。石世除了是石虎的儿子、太子外,其血统也比较特殊。前文已述,329年,前赵匈奴皇帝刘曜被后赵羯胡皇帝石勒所俘杀,刘曜的小女儿安定公主因生的貌美,被石虎纳为妾,生了石世。石世属于匈奴与羯胡的混血。

    348年,石虎受石世之母昭仪刘氏及将领张豺的鼓动,将年仅9岁的石世立为太子。349年,石虎去世,10岁的石世继帝位,大权握在母亲刘太后及张豺手中。

    被石家灭掉的匈奴皇帝刘曜,以血统完成了阶段性逆袭。

    2、燕王、大都督、丞相石斌。石虎称帝后,其子石遵和石斌最有可能成为太子,但在刘氏及张豺的运作下,石世被立为太子。石虎死后,刘氏及张豺担心石斌造反,设法干掉了石斌。

    3、大将军、左丞相石遵。石遵是石虎的第九子,其母亲就是那个著名杂技演员郑樱桃。石虎病重时,石遵受命率军镇守关右。

    4、石虎的养孙,汉人将军石闵。

    幼子继位、太后摄政,其他皇子有的被杀,有的率重兵镇守在外,这样的政局如何能稳定?

    果然,小屁孩石世继位不久,石遵就在石闵的怂恿下叛乱了。

    石遵、石闵的叛军居然深得后赵民心,士兵纷纷倒戈,很快攻陷后赵都城邺城,张豺、刘曜的女儿刘太后及皇帝石世都被杀。石世在位仅33天,后赵皇帝就变成了石遵。

    树欲静而风不止。

    石遵没有儿子,叛乱夺位时,曾对同盟者石闵许诺:事成之后我当皇帝,立你为皇储(努力!事成,以尔为储贰)。论辈分,石闵应是石遵的侄子,无子的石遵的这个许诺,乍看起来并不突兀。然而......

    后世明燕王朱棣造反,在浦子口之战时遇险,危机时刻,需要二儿子朱高煦的死保。朱棣意味深长的对二儿子说了一句话,瞬间令朱高煦尽了肝脑涂地之力。--“世子多疾”。世子,大儿子朱高炽,身体不好。这句话惹得朱高煦浮想联翩,看到了接班的希望,在光明前景的激励下拼死救了老爸。

    最后的结果?朱高煦被朱高炽的儿子装在一口铜缸里,点火烤了个外焦里嫩。炽(火旺)、煦(温暖),朱棣给这哥俩起名字时,难道就知道大儿子要给二儿子点火送温暖?

    夺权时对同盟者的许诺,哪怕是父子之间都不可信,何况没有血缘关系的名义上的叔侄。果然,石遵登上皇位后,就不认账了,立了石斌的儿子石衍为皇储。石遵之所以违背诺言,应该与石闵的汉人身份有关。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石闵的失落可想而知,后赵举朝上下都看的很清楚-石闵必不心甘。为稳定羯赵政权,诸多大臣都劝石遵尽早除掉石闵。

    石遵举棋不定。

    你举棋不定,我就来谋划一盘大棋。石闵虽然出身于马上,以勇力绝伦著称,诡诈权谋并非其所擅长,可毕竟是汉人,至少在玩心眼儿方面,还是这些羯族人的祖宗。

    他早就在暗暗构筑统一战线。

    战乱年代,战力即是最大的生产力。石闵的战力,后赵朝野内外,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将士,都深深为之叹服,由此,他的身边始终聚集着一帮心甘情愿跟着他打天下的将士,包括李农等高级将领。但要想使后赵军队中的骨干彻底倒向自己,还得对石遵来个釜底抽薪。

    某日,石闵上朝,递上一道板砖一样的厚厚的奏折。石遵打开一看,一串长长的封赏名单,是石闵要求封赏手下将士的,奏请让他们出任殿中员外将军,封爵关外侯等。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封赏可是大事,得仔细斟酌。石遵,认真阅读了名单,表示大部分人封赏无依据,不予准许。

    煽动别人的负面情绪,最有效的模式,莫过于用“本来我想给你,是某某阻碍你得不到”。一如现在司法领域的某些律师,接案前拍胸脯打包票,什么案子都敢接,一旦败诉,立马向当事人“解释”-“本来能赢,是法官黑”。

    而人生最大的仇恨,除了杀父、夺妻之外,就是砸人饭碗。

    老王读研时碰上非典停课,到上海某建筑公司打工。项目部有一朱姓师傅,浙江上虞人,五十来岁,秃顶微胖,整天笑眯眯的,中学文化程度的他却才华横溢,工地上的所有宣传标语都由他一人、一把刷子、一桶漆搞定,写出来的字真跟印刷体一样,令人赏心悦目。接触时间长了,他也就慢慢打开了心扉,跟老王说起了一段陈年往事。

    当年,朱师傅学习成绩优异,但因当地某一当权者的一句话,丧失了身份转变的机会,没有完成从农民到干部的蜕变。很快,十年特殊时期来临,他带领一帮红小将冲进这位领导家里,厉令其跪下,以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为由,对这位领导进行了左右开工的惩罚,直扇的这位领导眼冒金星,脸肿成了猪头,求饶不已……

    描述几十年前的事儿时,这位平常和蔼可亲的中老年男人,眼神中居然还有一股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气和快意恩仇后的爽劲儿……

    砸人饭碗,也就积攒下了刻骨的仇恨,这股仇恨能否反噬,什么时候反噬,谁也不知道,要看时势。

    石闵用的就是这股恨意。一大帮庆功宴都备好了,就等加官进爵的将士们,失望之情及对石遵的怨恨之意,可想而知。

    石遵也不是没有眼线,很快有人把石闵最近的表现反馈了过来。石遵召集哥哥石鉴和乐平王石苞、汝阴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入宫,到太后郑樱桃处商讨对策。

    由此可见,石闵虽然也姓石,但那是改的姓,人家这一帮子石才是石虎的种。众石开碰头会,议题只有一个--杀不杀石闵。

    石遵:冉闵不忠于君主的迹象已逐渐明显,除掉他,如何?

    哥哥石鉴第一个跳出来,挥了挥拳头表示支持:应当如此!

    其他诸石众口纷纭。

    太后郑樱桃:当初在李城起兵时,如果没有冉闵,岂能有今天?冉闵有点居功自傲,应当对他有所宽纵,急急忙忙把他杀掉,不妥。

    杂技演员的中心意思是:石遵你之所以能够继位,石闵有功劳,杀之不武。太后发言,是有一锤定音的效果的。杀石闵之事,就此暂时搁置。

    然而,石闵很快就知道了众石开会不带他的消息,也知道了这帮人开会的意图。泄密者是谁?

    是石鉴,第一个跳出来同意杀石闵的那位。密谋者成了泄密者,目的不是为了救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的石闵,其真正目的只有一个。

    借刀杀弟。

    石虎的儿子真是有一个算一个的狠,石遵极其信任的哥哥石鉴,竟然也有了干掉石遵当皇帝的想法。虽然并非一母同胞,可毕竟是有血缘关系的手足,又有点不好意思,那就借把刀吧。

    这把刀,自然就是石闵。石鉴在参加众石碰头会时,就暗暗派宦官杨环,迅速去把这一消息告诉了石闵。

    石闵得报,微微一笑。派出那份封赏(未成)名单中的苏彦、周成等人,率三千全副武装的士兵冲进了皇宫。

    皇宫里,石遵正和一美艳夫人对弈,见到捉皇别动队,有些惊讶:这是谁在造反?

    周成的回答挺艺术:义阳王石鉴应当立为继承人。

    此回答,完美的隐藏了带头大哥石闵的名字,把石鉴挺在前面。至于石闵有无参加,石遵,你自己品去吧。

    石遵若有所思,苦笑着摇了摇头:我尚且如此,石鉴又能支撑多长时间?

    周成等人可不管石鉴能撑多长时间,他们只管执行石闵大哥不让石遵再撑下去的命令,于是呼啦一下拥上去,乱刀齐下,石遵当场喋血于琨华殿。周成等人杀红了眼,著名杂技演员郑樱桃,也同儿子一起去地下见石虎去了。

    泄密者石鉴顺利继位,实行大赦。任石闵为大将军,进封武德王。任命司空李农为大司马,同时统管尚书职事。

    石闵和李农都是汉人,一个掌握军权,一个掌握政权。难道后赵帝国最低级的种族就此迎来了翻身的曙光?且看。

    349年12月某日,月淡星稀,夜黑风高,十几个蒙面黑衣人身携利刃,潜入了琨华殿,暗杀目标--石闵、李农。

    石、李二人,均是马背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百战名将,反应异于常人,迅速抽刀反击。一阵叮叮当当、惨呼狼嚎之后,十几个黑衣人倒了一片,只有三个人逃了出去。

    石、李二人率人紧追不舍,一直追到西中华门。突然,对面冲出来一股武士,瞬间将三个黑影击杀。石、李二人抵近一看,大吃一惊。

    倒在地上的三个人,一个是中书令李松,一个是殿中将军张才,另一个,竟是石虎的第四子、乐平王石苞。

    击杀此三人的武士们,是殿中禁军。为首的将领对石闵一抱拳:武德王受惊了,陛下知道乐平王谋反,欲加害武德王,特命我等来救援。

    中书令,皇帝身边的秘书长;殿中将军,皇帝身边的保安队长。这俩人跟着石苞谋反?谋反不杀皇帝,刺杀我石闵和李农?

    石、李二人,相视无言。

    如前所述,石家人之间相戕的结果,可以列一张长长的烈士名单,写都觉得手累。杀来杀去,这下就剩下石鉴、石闵了,二人再死一个,就该剧终了吧?

    图样图森破。石鉴想杀石闵的想法,竟然引起了一场空前的胡汉民族大仇杀,深刻改变了北中国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

    石鉴即位时,北中国的最大的社会问题,就是胡汉两族间的矛盾逐步走向激化,双方不断掀起暴动和兵变,最后激化到了空前的地步。

    前文已有述,早在公元304年,“八王之乱”之时,西晋幽州刺史、军阀王浚为讨伐成都王司马颖,联盟了女婿段氏鲜卑共同起兵。段氏鲜卑士兵乘机大肆掳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不说,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妇女。回师途中,鲜卑士兵对被掳汉族妇女大肆奸淫,同时又把这些妇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称为“双脚羊”。

    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王浚有点于心不忍,要留下这些妇女。鲜卑半兽人们一时吃不完,又不想放掉,就将这些妇女全部赶到易水中淹死,易水为之断流。

    这段记载,也许有夸大的成分。然而,久处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永远不要低估民族融合中所必然经历的铁和血的残酷性。不信,就看看当今的亚美尼亚,看看当今的库尔德人,也看看当今的俄乌战争。

    到公元349年,迁居中原的胡人已经高达五六百万之巨。他们是在东汉、魏、晋、石赵四个朝代,因各种原因迁到中原来的。有的是被当时政府强迁进来的,有的是主动迁进来的,有的则是,武装打进来的。

    西晋太康盛世时期(280-289),全国人口才不过1600余万,若按南北平均计算,北方不过800余万人口,再经过永嘉之乱,人口定急剧减少。这五六百万胡人一入中原,数量上是相当惊人的。特别是在北方,很多地方汉人甚至已变成“少数民族”了。

    西晋时期的北中国,南达长江,北到燕辽,西起关陇,东至东海的广阔区域,因社会动荡,不断的有胡人落草为寇,侵扰地方。初期,大都不敢公开反对西晋的统治。直到匈奴人刘渊、羯族人石勒等胡酋组团造反,匈奴、羯人合流,铁骑横扫整个黄河流域,北中国处处鸣胡笛。

    北中国的匈奴刘汉政权和羯赵政权,虽然吸纳了汉人参政,可本质上都是实行胡汉分治政策,汉人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如前所述,石虎统治时期的后赵,汉人被列为最底层的第五等人,甚至不如禽兽。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的路上,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

    北方人口的大量减少,致使土地大量荒芜,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破坏了生态平衡,虎狼等野兽则大量的繁殖。石虎见同类数量多了,很欣慰,将邺城以南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其皇家私人狩猎场,规定野兽只能吃汉人,汉人则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否则即是“犯兽”,将被处以极刑。

    羯赵血腥屠杀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迫使大量汉人起来反抗,但有组织的汉人抵抗都被血腥镇压。到石鉴继位时,据推测,北方的汉人不过四百万左右,汉族已面临亡族灭种的威胁。

    中国从不缺专家,预测界也是。譬如,当下,房价问题是国内经济问题最突出、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国的房价将走向何方?各路经济界、政治界的预测大神们纷纷抛出预测神论,全面崩盘论、暴涨失控论、不崩不涨平稳过渡论。这些预测神论个个有理有据,看完全面崩盘论,你一般就信了。再看暴涨失控论,哎,也有道理,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你信了。再看不崩不涨平稳过渡论,你的思维一般也就崩溃了。

    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幕,这场灾难难道就没有人能预料到?其实,早在西晋丑女皇后贾南风当政时期,就有人预料到了。

    江统,陈留圉人,老家是今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的,历任西晋的山阴县令、中郎、太子洗马、博士、尚书郎、参大司马、廷尉正、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

    通观其履历,大部分是在皇帝或太子身边干跟班。中郎,就是皇帝的低级生活秘书。太子洗马是个什么官?不要真以为是给太子洗马的。这个“洗”字,其实应该是“先”,意思是在太子马前做先导,太子的秘书,帮太子整理点图书啥的。黄门侍郎,因古代的宫门基本都是黄色的,所以称黄门,黄门侍郎是照顾皇帝饮食起居的,也是皇帝的低级生活秘书。

    黄门侍郎一般都是由宦官担任,但江统显然不是宦官,他是有后代的,而且他的一个后人非常有名。

    江湛,宋文帝刘义隆手下的重臣,就是江统的重重孙。江湛这个人,后文也会提到。

    江统最终升职到了散骑常侍,皇帝的高级顾问、秘书。秘书角色的人除了伺候领导外,一般不干具体的事儿,所以就喜欢琢磨事儿。江统也不例外,他的这一琢磨,就琢磨出一本旷世名著来。

    《徙戎论》。

    徙戎,顾名思义,就是把胡人们迁走,老家哪儿的迁回哪儿,不准随便移民。

    江统琢磨这事儿的起因,是当时几个少数民族的首领不安份,特别是氐族首领齐万年(杀虎斩蛟的周处死于其手)造反后,江统意识到,解决胡人造反问题,不应只靠镇压,还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怎么解决?

    把他们迁走。

    《徙戎论》,首先分析了胡人的本性,认为胡人因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因此素质不敢恭维,穷山恶水出刁民(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跟汉人也不一条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然后,系统总结了胡人的内迁历史,从哪来的,祖宗八辈干什么的。最后提出了迁徙的方案。

    《徙戎论》虽发于氐族首领齐万年的起义,但江统敏锐的感觉到,山西的匈奴才是西晋的心腹大患(并州之胡,本实匈奴桀恶之寇也),应该“还其本域”,把他们迁回塞外大漠匈奴故地重新放羊放牛去。

    可惜,当政的丑女皇后贾南风是没有这见识的,当时她正忙着收拾司马诸王、收拾太子、收拾婆婆,这篇调研报告自然没能引起她的重视。结果,不到十年,住在山西一代的匈奴就造反了,最终酿成了五胡乱华的惨剧。

    当然,《徙戎论》引起的争议也是很大的。台湾人文大师柏杨就认为,“江统把灾难全部归罪于蛮族,根本没有触及问题核心;只看见疯子杀人,而没有看见是谁把致疯的毒药放到对方碗里;强迫蛮族喝下致疯的毒药,而痛责他们发疯,诟骂他们性情贪婪、凶悍残忍,是把事情本末倒置”。

    巧合的是,柏杨先生祖籍河南辉县,生于开封市通许县,是江统的老乡。

    再回过头来说石闵。

    石闵,得知石鉴想干掉自己的计划后,对石家的仇恨是不言而喻的。最困难时,团结在自己四周的是谁?是汉人李农等将领。我的身份?汉人!我应该姓冉而不姓石!

    少年将军石闵已经红了眼,连发五道命令,这就是震古烁今又令当今史学界讳莫如深的著名的“杀胡令”。此令引爆了汉族人民积压了近半个世纪的国仇家恨,点燃了复仇反抗的怒火。

    第一道命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来看此令出的背景。

    当石闵赶在石遵杀自己之前,先发动政变袭杀石遵改立石鉴后,石鉴封石闵为大将军、武德王,掌握朝政大权。

    石闵立即对后赵朝廷进行了改组,清洗了一批胡人官员,转而将一批汉族军政官员安插到要害职位上,如:

    1.李农为大司马,并录尚书事:马,武也,大司马,国防部长或参谋总长;录尚书事,国务院总理。

    2.郎闿为司空:纪检监察部部长;

    3.刘群为尚书左仆射:国务院副总理;

    4.侍中卢谌为中书监:中央秘书长。

    这完全是个汉人的内阁。皇帝是羯族人,可朝政掌握在汉人手中,这是西晋灭亡以来北中国政权第一次实际由汉人掌握朝政。胡人们心理怎能平衡?

    不仅是心理不平衡,而且心里也很恐惧。毕竟,以往对汉族人太过残忍,汉人上台后会不会乘机报复?因此,石闵夺权后,对后赵朝廷如此汉化改组,引起了各地胡人将帅、部酋们的强烈反对。

    各地胡族纷纷聚集重兵,屯于各方重镇,觊觎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河南一带,对石闵的根据地邺城形成了战略包围.

    大战一触即发。

    最大的反石闵势力,是在后赵的老根据地襄国镇守的石虎的庶子石祗。此人联合各地羯族集团,和羌族姚弋仲、氐族苻洪等部的势力,打起了反石鉴的旗号。

    反石鉴?只要智商不低于80的都知道,石祗真正目的只有一个,清君侧—斩石闵、李农。

    既然反我,那我得有所应对。石鉴任命石琨为大都督,率军7万讨伐石祗。这个任命挺有意思。因为,石琨是石祗的亲哥哥。任命哥哥为大都督率军去平反叛的弟弟?

    果然,这个任命的结果是,石琨逃到冀州,转过头来攻击邺城。石闵对石鉴的命令,倒是没提任何反对意见。

    因为,他很自信。

    石琨的进攻被石闵轻松击溃。后石祗称帝,任哥哥石琨为相国,哥俩儿在与石闵的对抗中再次落败,石祗被投降石闵的部将刘显所杀。石琨全家逃亡东晋,被东晋斩于建康(南京)。

    刘显在襄国(河北邢台)称帝,复叛石闵。石闵又轻松平叛,杀刘显及其官员百余人,将襄国宫殿一把火烧掉,百姓全部迁到邺城。

    自信来源于实力。

    在邺城内部,反汉势力也在蠢蠢欲动,领头的,自然是后赵的羯族皇帝石鉴。

    前文已述,350年,石鉴密令石苞、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诛杀石闵。面对石闵的责问,石鉴不愧是著名演员郑樱桃的儿子,遗传基因使其颇具“影帝”气质,他发誓对此事一概不知,为表诚心,还处决了石苞、李松、张才三个倒霉蛋。

    可是,邺城内的反石闵势力还是不断涌现。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等,又受命诛杀石闵、李农。结果,被石闵、李农识破,三石全被砍了脑袋。

    接着又有老羯族人跳了出来,后赵征西将军、龙骧将军,三朝老臣孙伏都、刘铢。二人在邺城内秘密集结了3000羯族人,组成敢死队,埋伏在“胡天”,计划--假意劫持石鉴,然后再诱杀石闵、李农。

    “胡天”,拜火教的主神“阿胡拉玛兹达”(对其具体建筑结构有兴趣的,可去山西介休看看那座国内仅存的祆教神楼),预示着这是一场后赵皇室内部的种族冲突。

    3000羯族敢死队员在孙伏都、刘铢的率领下挥舞钢刀狂叫着向汉军冲杀过来。石闵、李农沉着应战,一战而溃孙、刘。羯人退守凤阳门,石、李二人杀红了眼,率领汉军猛攻,从凤阳门至琨华殿,横尸遍地,血流成河,孙、刘二人也为石家殉了葬。

    这事儿,石鉴一开始确实不知道。当时,他正在中台,见孙伏都在破坏阁道,询问原因。孙伏都拱拱手:李农等人谋反,已经聚集在东掖门,我带领卫士平叛,谨先告知你。

    石鉴瞬间就明白了:你是功臣,好好为官效力。我在台上观战,事情尔等自行决断,无须向我汇报。

    待到血染战袍的石闵、李农带着数千杀红眼的士卒入宫,石鉴却又打开宫门,一脸无辜:孙伏都谋反,你们应当立即讨伐他。

    任石鉴演技再好,这些反石闵势力的出现,傻子也能看出主谋就是身为皇帝的他。石闵当然也心知肚明,他将石鉴软禁于御龙观,吃饭?用篮子吊在半空,当禽兽一样饲养。

    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战击杀孙伏都等人后,石闵愤而发布了第一条命令,史称第一道“杀胡令”:

    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此令各村用大喇叭一广播,邺城内胡人炸了锅。害怕被清算的胡人们,一时之间纷纷撒丫子往邺城外跑。城门关着?那就用绳索从城墙上出溜,性子急的直接从城墙上往下跳,摔死摔伤多人后,胡人们红了眼,从城内群起攻击城门妄图夺门而出……

    一句话就把城内的胡人吓成疯人,是石闵没想到。邺城内的胡人毕竟不全是羯族人,一次性跑光了,守着一座空空的城池还有什么意义?毕竟,有些胡人还是可以利用的。第一道命令有点左,那就修正一下吧,石闵接着下了第二道命令:

    与政府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

    这是一道明显温和的命令,有点统一战线的味道。类似于当年解放军俘虏了国民党军后的宣传:大家都是穷苦人,愿意的就留下来加入革命队伍,不愿意留的,发给路费回家。

    喊话的人内心是渴望被喊话的人留下的,被喊话的人,可就各怀鬼胎了。

    大部分胡人一听石闵的第二道命令,大喜过望:原来还得顺绳跑、跳墙跑、夺门跑,现在可以自由跑了!

    一时间,反而跑的更多了。要出城门的胡人们蜂拥而至,把邺城的门堵的跟早上8点的北京东二环似的。

    这大大出乎石闵的意料。接着,更令石闵感到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邺城周围的汉人们知道了石闵的命令,个个拍手称快。多年遭受压迫,现在石闵当权了,邺城就是汉人的革命圣地延安啊!欢欣鼓舞的他们,纷纷拖家带口的往邺城内赶。

    于是,邺城内外出现了一个怪异的景象:

    大批的胡人拼命往邺城外跑,更大批的汉人们百里外赶来往邺城内挤。往城外赶的胡人们凄惶惶如丧家之犬,往城内挤的则像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大包小包的欣欣然归家。

    石闵站在城头,看着这两股心境截然不同的人流,内心五味杂陈、感慨万千。他石闵至今还保留着石姓,就是希望能以石家后人的身份继承后赵政权。然而,石虎的子孙个个如蛇蝎豺狼,同父同母尚且不共戴天,何况他一个养孙,一个汉人。

    由此,石闵的心境彻底发生了逆转:皇位是抢来的,不是等来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汉人才是我真正的同袍和依靠!于是,一道更左的命令自邺城宫内飞檄而出:

    其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

    这是石闵的第三道命令。

    不孝有三,无编为大。杀胡人还能直接入编当公务员,四级调研员直接晋升为一级调研员,武官直升副师。此令不用说在古代,就是在当下都极具吸引力。邺城内的汉人们一时都疯了,此令刚颁布的第一天,就有数万胡人被杀。

    一日之内,斩胡首数万,汉人民心可用。石闵深受鼓舞,随即打开粮仓国库,予以物质奖励,并亲自带队屠胡。几天内,胡人喋血无数,尸体全部扔在邺城外,任由野狗豺狼虎豹分食,野兽们个个血牙森森、双目染赤……

    嗜血的刺激,郁结后情绪的极度释放,对至尊权力的狂热追求,令石闵血脉贲张,已不满足于在邺城内杀人,接着颁布了第四道命令:

    传檄境内,敕各地将领杀胡、驱胡。

    至此,屠胡不可控的走向了扩大化。

    原后赵境内,即中原地区的汉人们接到此命令,整个族群都疯了,对胡人们展开血腥的民族报复。高鼻碧眼的,杀!胸大胡子多的,杀!屠胡的范围从邺城迅速扩大到整个北方。

    血腥之下,众胡人有的往西域方向跑,有的往北方跑,被羯胡掳掠的各地汉人也纷纷返还故乡。一时间,中原道路上有数百万人往怀着不同目的向不同方向奔走,汉人胡人在路上碰着也互相攻杀,路上到处是尸体,瘟疫流行,土地大部分荒芜,人相食,中原大乱。

    在此处有一历史悬案,即“胡人遵石闵杀胡令屠胡”的问题。

    前文讲过,后赵有一大将叫麻秋,就是前文叙述的,受降假投降的段辽时,被慕容恪打跑的那个后赵的征东将军。

    《晋书》卷一百七《石季龙载记》记载,“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刘国据阳城,段龛据陈留,姚弋仲据混桥,苻洪据枋头,众各数万。王朗、麻秋自长安奔于洛阳。秋承闵书,诛朗部胡千余。朗奔于襄国。麻秋率众奔于苻洪。”

    意思是说,石闵的杀胡令一出,屯居四方的各地军头开始杀胡,麻秋和王朗从长安到洛阳的途中,麻秋按照石闵的旨意,杀掉了王朗部下千余名胡人,投奔了苻洪。

    此处有几点疑点:1、麻秋本人,是胡人,为何要杀胡人?2、如果是按照杀胡令杀掉王朗部下的胡人,为何又投降了另一个胡人苻洪(氐族)?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麻秋不是胡人,而是汉人。但《太平广记》卷267引唐张鷟《朝野佥载》:后赵石勒将麻秋者,太原胡人也,植性虓险鸩毒。有儿啼,母辄恐之麻胡来,啼声絶。

    后世也皆以麻胡代指麻秋,且,当今在汉族、蒙古族、苗族、回族、壮族、土族、土家族、傈僳族、锡伯族中,均有麻姓,非汉族所独有,故麻秋是汉人的可能性基本排除。

    问题在哪?

    且看《晋书》卷一百十二《苻洪载记》记载:“初,季龙以麻秋镇枹罕,石闵之乱,秋归邺,洪使子雄击而获之,以秋为军师将军”。

    这记载是说,麻秋是在去石闵占领的邺城的路上,被苻洪的儿子打败抓住后归降苻洪的,这与同样是《晋书》中卷一百七《石季龙载记》记载的“麻秋率众奔于苻洪”相矛盾。

    综合史料分析,破案如下:

    石闵屠胡,本不是出于民族大义,而是源于夺权过程中胡人作梗,胡人不能为其所用才愤而屠胡。能为石闵所用的胡人,还是能保证性命和利益的。这样,石闵发出杀胡令后,才真的有麻秋这样,深知石闵真实用意并响应石闵的“胡奸”出现。

    证据?事实就是证据。

    1、从麻秋的出发地看。麻秋镇守西北关中、陇西一代,自古有“得关中者得天下”之说。麻秋在为苻洪所用后,也曾劝苻洪先收关中,然后东争天下,可见麻秋也知道关中的重要性。而其在乱世出关中奔向邺城,显然是没个人野心的,而是想以石闵为其正主。

    2、从麻秋的归宿来看。麻秋在为苻洪所用后,苻洪视麻秋为知己,委以为军师将军,可麻秋却想用毒酒干掉苻洪后逃走,结果被苻洪之子苻健杀掉。这,显然是身在氐营心在汉。

    3、从动机来看。胡人背叛胡人,可能吗?不仅可能,而且动机十足。为何?源于汉文化强大的同化能力。后文会讲到,鲜卑政权中央某些贵族以受汉文化洗礼,而视本民族边镇士兵为粗鄙之人,以与其同族为耻,甚至引起兵变,这都说明了胡人崇拜汉文化之深。

    六七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家里过年大都贴年画,肯定对一张《麻姑献寿》的年画有印象,而这个麻姑,就与麻秋有关。

    当年,麻秋在今湖北省东北部筑了一座城,此城叫麻城,故址就在当今的湖北麻城市,开国大将王树声、上将许世友同志均出生于此。

    据说,麻秋筑城时,强役民工昼夜不停的干,鸡鸣收工,天明开工。麻秋有个女儿叫麻姑,虽年少却非常善良,同情民工之疾苦,夜半学鸡鸣,使民工能提前歇息。这个秘密被麻秋发觉后,残暴的麻秋鞭笞女儿,麻姑被迫逃到麻姑仙洞修炼,后得道成仙。后世中就有了《麻姑献寿》的年画。

    这个传说,不仅透露出人性的善良,还反射出胡汉文化互相融合的影子,令人感动,令人欣慰。文化,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淀的,三代可以出一个暴发户,却很难出一个贵族,这就是时间积淀的作用。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明确的传承,因此有了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时间积淀出来的深厚,虹吸力和同化力是极其强大的。中国历史上有多次被外族侵略的经历,可最后无一例外,侵略者都被中国的文化反向融合,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盼了好久终于盼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石闵称帝后(冉魏政权),皇冠、御座、至尊的称号令其心灵得到短暂的放空和满足。可是,他很快就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在北方虽然掀起了民族复仇的狂潮,可毕竟是孤军奋战,陷于众胡的包围中。他,需要盟友。环顾四周,最合适的盟友在哪里?

    南方的东晋。毕竟是同根的汉人,二者如果携手并肩,石闵在北方中心开花,东晋在外围进击,汉人光复全国,大有希望。于是,石闵恢复了汉族本姓“冉”,并布了第五道命令。

    第五道令,其实是发给东晋的结盟告示:羯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

    不仅发告示,冉闵还派使者直接把这个意思传达给了东晋。令其大失所望的是,东晋理都没理他,原因只有一个。

    你称帝了。至尊只有一个,非血脉传承式的称帝,在汉人的伦理世界里是不可宽恕的。

    从石闵到冉闵,即使恢复了汉姓,从此也只能孤军奋战。其实,他一直是在孤军奋战。

    孤军,越孤独,越铁血!

    冉闵的本部人马,来源于当年的特种部队“乞活军”,现在来看看这支部队的彪悍的作风和惊人的战斗力。

    冉闵,“善谋策,勇力绝人,攻战无前”(《晋书》)。冉闵每次战斗,都亲自冲锋在前,骑朱龙马,左手使双刃长矛,右手持连钩戟,每战杀敌无数,其勇悍绝伦的单兵作战能力令五胡军队闻风丧胆。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支铁血孤军的战绩:

    350年1月,后赵汝阴王石琨率军7万,与冉闵率领的千余名骑兵战于城北。冉闵奋起神威,以少胜多,大破石琨,斩首万余级。

    350年6月,石琨又率大军10万进据邯郸,后赵镇南将军刘国率军自繁阳与石琨会师。冉闵主动出击,二破石琨,斩首万余级。

    350年8月,后赵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率约30万军队组成讨伐军集结于昌城。冉闵率军逆袭,战于苍亭,这次更彻底—这支羯赵讨伐军全军覆灭。

    350年,冉闵率军与慕容鲜卑20万大军战于凌水河畔,大破之,擒斩燕军7万余人,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

    孤军,又毕竟是孤军。

    351年2月,胡人组成反冉联盟。石虎庶子石祗联合鲜卑、羌人夹击冉闵。这次,冉闵因屡胜而轻敌,加上兵力不足,导致大败,汉军死伤无算。此战后,冉闵所据的徐州、豫州、兖州和洛阳归降东晋,东晋势力开始重返中国北方。

    战斗的失败,也引发了汉军内部的矛盾。在胡人日益团结抗冉的情况下,冉闵头脑发热,诛杀了自己最亲密的战友。

    李农,前文已有多处笔墨涉及,后赵重臣,石虎时代即已位列三公之一的司空。废除石鉴帝位后,冉闵曾试图将皇位谦让给李农,可见李农的地位。冉闵继位后,李农被封为齐王、太宰、录尚书事,冉魏政权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

    从前平起平坐,一旦分为君臣,人心总争短长,冉李二人逐渐君臣相疑。350年,冉闵将李农及其三子诛杀。

    二把手,历来都是最危险的位置。不仅在古代的中国,在任何集权政权都是。如,红色高棉的宋成,古巴的切格瓦拉,小胖子的姑父等等等等。

    351年,石祗部下刘显在阳平之战中被冉闵击败,被歼3万余人,刘显被迫投降冉闵。冉闵给了其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令其回军杀死了石祗,从此,石赵灭亡。

    没有向心力的投降,降而复叛是家常便饭。351年7月,刘显再叛冉闵并称帝。次年正月,冉闵率领8000骑兵攻克襄国(河北邢台,羯赵副都),砍掉了刘显的脑袋。至此,冉闵扫除了羯赵全部的残余势力。

    数数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全部死于非命。羯族恶兽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于在后世身上得到了报应。

    中原几场大战,冉闵的汉家铁骑打出了威风,各地汉人纷纷起义响应(无月不战,互为相攻),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尽为汉军控制。屠杀汉人的罪魁祸首羯族人,在民族仇杀中基本被灭种,但尚有余孽最后又乱到了南中国,给江南百姓带来了一场空前浩劫,这点后叙述。

    冉闵倡导的屠胡政策,使氐、羌、匈奴、鲜卑等数百万人退出中原,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故土,甚至有些胡人辗转迂回,迁回了万里之遥的中亚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