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将军的娇气包妹妹在线阅读 - 将军的娇气包妹妹 第29节

将军的娇气包妹妹 第29节

    关丘渔村与沿淮镇毕竟有些距离,为方便行事,只能让袁大人入住俞进士家。当然,沈家两位少爷也如是安排。

    俞沐这边刚回村,村民便迫不及待尾随在后。他们身处海边,哪里不知道兴建码头的好处?如今他们心中只有对俞进士父子的感恩之情。

    圣旨上已然将俞沐此次大功公之于众。

    不说旁的,此次天灾整个关丘渔村所有村民皆受过俞进士家恩顾,如今又有献策大功,可不就都把俞进士父子当活菩萨看待。

    关丘渔村能出一个俞沐,真是几世修来的福气呀!

    因着动土前还有许多事情有待敲定,故而归至家中,俞沐便同父亲,袁大人、两位沈公子以及村长一起将一应事宜一一敲定,各事项当如何做,由谁负责,事无巨细。

    期间袁大人几次惊讶于俞沐的谨慎,别看他小小少年郎,任何事情皆被他安排的十分妥当,无一遗漏,心思细腻得令人咋舌。

    尤其他发现,关丘渔村村民对这个小少年十分敬重,就连一把年纪的村长也对他唯命是从。

    当真是因为他有一位世外高人的师父?

    不见得如此。

    如今的袁大人觉得,俞沐是为真本事。

    “招工一事迫在眉睫,需劳烦田伯受累一些,先紧着这事儿。”

    待一切商定后,俞沐向村长行了一个晚辈礼,语气恭敬,并不因自己身兼要职而骄傲自满。

    “放心,这事不难。”

    村长心知俞沐这是故意让自己出头去做这个‘好人’,心中自然感激。村子兴建码头已是天大的好事,如今因着此事还能带动十里八村的人一道儿赚银钱,是喜上加喜啊!

    进入五月,海禁已然开始,汉子们出不得海,镇上又找不到什么活计,恰是此时兴建码头,可不就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

    村长喜滋滋的领命而去。

    袁大人与沈家两位公子皆为首次到访关丘渔村,俞逞父子俩便负责为其引路,去往各处实地了解情况。

    早在进入渔村那一刻,三人皆被渔村的建筑所震撼,此时得以仔细欣赏,心中的震撼比起方才,有过之无不及。

    码头设计图纸在袁大人身上,他自然见过。还记得初见时,他惊愕得说不来话,他从未见过如此完美的图稿,他甚至每晚睡前皆要取出来仔细看一看。

    看着面前崭新的渔村,根本无法想象此处不久前刚经历过一场天灾。村子太完美了,与即将建成的码头简直是绝配!

    袁大人迫不及待想要见到码头建成后的壮观模样。

    俞逞父子陪同袁大人了解完村子,又马不停蹄开始在兴建地规划起来。晚膳还是黎皖姝做好了命人送来的,几人忙碌得忘乎所以,晚膳也只随意果腹,一个个皆一门心思扑在兴建码头之事上,根本食不知味。

    一直忙到晚间,视线完全模糊之时,几人才收工。这一日着实累,袁大人及两位沈公子脑中都是兴建码头一事,纵然黎皖姝做好香喷喷的宵夜,几人也无心品尝。

    最后只得俞家一大家子自个儿围着宵夜吃起来。

    苏嬷嬷将俞苗安置在距离俞麻最远的位子。一双老眼时不时戒备的向俞麻看去。

    不怪她如此,自打小主子自镇上归来后,俞家老夫人就时不时想靠近小主子。这本没什么,可她怒气冲冲的,显然是来找事的。

    苏嬷嬷当然不能让她得逞,将小主子护得更加严实。

    这一趟黎府之行,苏嬷嬷是跟在小主子身旁侍候的,故而她并不知道,俞麻在她们离开渔村后,便撒过一通气,直接受害的便是三位儿媳妇。

    俞沐临行前一日曾带俞苗出海打鱼,那一日收获并未入公账。俞麻翌日方才得知此事,又在村人口中得知兄妹二人打到许多好东西,光五彩珍珠就有好多,个头大的离谱。

    俞麻一听便不乐意了。

    所有好东西均未入公账,长孙甚至带着野杂种到镇上去,这一去就是大半月,好东西定然都被卖咯!

    心中有气,长子及长孙又都不在家中,俞麻瞬间又硬气起来,逮着三个儿媳可劲儿磋磨。

    待野丫头归来,看着她一身绝好的行头,俞麻气不打一处来。

    那些好东西能卖好多银钱的呀!那可都是家里头的,凭啥给野丫头?瞧瞧她头上戴的,身上穿的,哪天是重复的?还不是拿自家的钱财去置办的!

    这口气她不能忍!

    可那该死的苏嬷嬷把野丫头护得太好了,她根本就没机会靠近。如今长子及长孙近在眼前,她也不敢发作。就怕她再稍微发作一下,掌家之权就要被收去。

    俞沐不知道这些许,但看阿奶脸色不佳,大致能猜到缘由。阿奶及几位叔婶尚不知即将建造私塾,俞沐便趁此机会说起来。

    俞麻是个没有多大见地的老妇人,耳听要建私塾,首先想到的是需要花用许多银子,这哪能成!

    “不成,家中满共也就那么点银子,拿去建私塾日子还怎么过?”

    俞沐也不着急,缓缓开口:“若要找人合伙建私塾也不是不行,只到时候收入得分出去。一人一年十两束脩,私塾若能招来三百学子,那便是三千两,分出去一半也还能赚得一千五百两。”

    俞沐慢条斯理分析着,他的话一经说完,俞麻心中立马不平衡。

    嘶!分出去一千五百两?!

    不行不行!

    未等俞麻发作,又听俞沐说道:“还有一点便是,若是同人合伙开私塾,咱们家中七位弟弟上学塾的束脩也得照常收取。阿奶大可权衡一番,此事由阿奶做主。”

    俞沐故意将事情推至阿□□上,避免日后稍有不慎,她便要发难于他人。

    俞麻两眼放光:“一年当真能赚回那许多银钱?”

    “保守估计而已,这个数只多不少。”

    俞沐淡淡点头。

    听罢长孙的话,俞麻高兴地站起身,大掌往桌子上一拍:“那成,就这么办!”

    可是转念一向,现今已不是自己管账,那许多银钱自己也摸不着,实在有些可恨。好在长孙还是敬重自己的,俞家还是她在当家,这便无妨。

    “二郎,明日上山把你爹喊下来,咱家也要开始忙活起来了!”

    俞麻欢喜的命次子上山,这等大事自然也得让老头子参与。

    此次长孙可是又给老俞家长了大脸面,走出去谁都得要看她脸色,别提多爽快。她也知道皇上赏赐长孙土地及不少金银,但那是长孙的,谁也别想打主意,这事她已事先警告过家中其它人员。

    有了此次功劳,还愁沐哥儿捞不到好前程吗?

    俞麻越想越开心,只是开心不了多久,她突然想到一件事:“皇上不是赏了你两块地?一处建私塾,另一处呢?”

    第33章 动工

    横竖迟早要知道的事, 俞沐也不隐瞒,开口便道:“另一处便是交由外祖建客栈。”

    这是俞沐思量再三的结果,自不觉有何不妥。

    俞麻心里头却不乐意。

    自己的长孙一心想着外祖家, 她如何开心?亲家在码头建客栈, 岂不是轻易可以将手伸进自家?长媳还会将她这个婆母放在眼里吗?

    俞麻拉下脸不言不语,俞沐轻易便看出她在想什么, 又补了一句:“姥爷说过,客栈土地为我所有, 故而赚来的银钱与我五五分账。”

    若说与母亲五五分账,那么结果自然是得来的银钱成为公款,故而俞沐拿自己说事。

    这也是他为日后做的二手准备。

    倘若他大业未成,如今这些便是几个兄弟姐妹的后路。

    他要几个妹妹皆能风光出嫁。

    而私塾则是他给整个俞家留的后路。

    俞沐这边话音刚落,俞麻猛地抬起头, 脸上哪里还有怒意,反笑出一脸褶皱:“当真?”

    眼见长孙点头, 俞麻高兴坏了, 立刻便有了主意:“那到时候让你阿娘和几个婶婶到客栈寻份活计!”

    虽不放心长媳, 可她相信, 在父母及儿子之间,长媳定然会更护着自家儿郎。且还有另两个媳妇在,亲家也不敢做出让长孙吃大亏的事, 并且还能多赚月钱, 一举多得啊!

    俞麻心里头的算盘打的响亮, 却不想想,黎尚一家从来只盼女儿一家过的好, 哪里会占他们便宜?

    这便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翌日,俞家老爷子俞禾一大早便被次子拉下山, 心里头带着怒气,说话口气自然不善,他一见自家老婆子便吼道:“好好的又作什么妖!今日还要采摘春笋,你添什么乱!”

    俞麻当着儿孙面被老头子怒怼,暴脾气一下子便上来,正欲吼回去,便听沐哥儿笑着安抚其阿爷。

    “阿爷息怒,春笋晚几日挖也不迟。孙儿此处有急事,需得阿爷帮衬才行。”

    俞禾这一听才知原来是长孙寻他有事,立刻便换了一副面孔,正色道:“可是遇到什么难事?可……阿爷不过一介农人,能帮上什么忙?”

    说至最后,俞禾默默垂下头。早先他也是打鱼能手,可惜遭遇海难伤了腿脚,自此只做得农活,在渔村里实属另类,这让他时常觉得没脸见人。

    哪怕如今儿孙皆有大出息,可他仍觉自己与常人有异,自卑得抬不起头。

    他不想因自己引得孩子们受人耻笑。

    俞沐是心疼这个阿爷的,更知晓他的心病,可如今除了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也不知该如何让他振作。

    “阿爷,皇上赏赐我一座山,便是錾(zan)山。咱家要在錾山上建私塾,我打算将錾山重新打造一番,此事仅有阿爷能帮忙,交由其他人我不放心。”

    昨夜他思量过,不妨将錾山改造成可供观赏游玩,景色秀丽的山脉。毕竟私塾上的学子皆为文人,最是喜爱附庸风雅。各种果子栽种起来,花开时节可供观赏,果子成熟后,学子们想要亲自采摘体验生活也可,如此也更能叫上价。

    俞沐将自己想法说与阿爷听,俞禾越听越兴奋,脸上愁容不再。

    “到时还需多种些菜来供应私塾及客栈,我会再雇佣几人给阿爷打下手,您只管放开去做。”

    俞禾连连点头,笑得合不拢嘴:“好好好,都听你的!”

    种菜他在行呀!

    自此,俞家除小娃儿外,每人皆被安排上活计,大家憧憬着美好未来,每日认真劳作。就连俞麻也没了找茬的心思,每日山上山下各种忙活。

    毕竟是自家私塾,得多上上心!

    时间飞速流逝,无论码头、客栈,亦或錾山的建造均如火如荼进行着。百姓们虽忙碌,脸上却都洋溢着满足的笑脸。

    唯有沈康之笑不出来。

    原因无他,人手严重不足。

    沈康之希望年前便能将码头及兵营建好,可如今两个月过去了,客栈及私塾已经建好,码头及兵营却还有许多建筑尚未完工。

    黎老爷为建客栈,特意去其他州府花大价钱请来几百帮工,錾山也在他的帮衬下建成颇具规模的私塾。为解燃眉之急,甚至自掏腰包让帮工们留下帮忙建造兵营。

    袁大人得知此事,自不会让黎老爷掏这个钱。皇上对此处码头十分上心,拨下的款项足以支撑整个码头及兵营的建造。

    可纵然如此,沈康之仍觉人手不足。故而前几日他去信求总督大人帮衬一二,却是至今未有音信。

    沈康之刚处理完一桩偷盗案,手头上的公事基本在夜间完成,他紧赶慢赶,就是希望能挤出时间上关丘渔村看看。

    几月来他均是如此,每日两地来回奔波。累是累了些,但看着建筑一幢幢崛起,心头有道不完的喜悦。